年入200万?清北高才涌入的香港保险业咋样






“我告诉你,10个香港的高才,有9个在卖保险。连清华北大的学霸们开始做保险经纪人,为什么?太有利可图了!”日前,香港中文大学金融学系前讲座教授郎咸平在社交媒体上公然“炮轰”香港保险是“精心设计的骗局”,并直指香港保险“七大坑”,引发争议。

郎咸平在视频中表示,“有人年薪达到200万。这个钱从哪里来?从投保人。”郎咸平在视频中表示,保险销售第一年的佣金就是第一年所有的保费,“所以这么有利可图,不收割你他哪来这么多钱?”

无可否认的是,自2023年香港政府引入高才计划并放开优才计划限额后,大量内地高学历人群涌入香港,加入香港保险业。


香港保险新鲜血液



香港高才即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旨在吸引世界各地具备丰富工作经验及高学历的高端人才到港探索机遇。

香港入境处将申请者分为三类:

A类申请是针对在紧接申请前一年,全年收入达港币250万元或以上(或等值外币)的人士;

B类申请是针对获得全球百强大学学士学位,并在紧接申请前五年内累积至少三年工作经验的人士;

C类申请是针对在申请前五年内,获全球百强大学颁授学士学位,但工作经验少于三年的人士。

香港高才计划自推出以来吸引了大量内地人才。据香港劳工及福利局数据,截至2025年 1月22日,高才通计划共收到约11.6万宗申请,其中近9.2万宗获批。

从行业来看,香港高才主要投身金融服务、创新及信息科技和商贸等行业。收入方面,根据香港特区政府劳工及福利局发布的调查显示,通过 “高才通” 抵港人才的每月就业收入中位数约为5万港元。约25%人才每月就业收入达10万港元或以上,有约10%更达20万港元或以上,明显高于本地每月就业收入中位数2万港元。

根据相关要求,香港高才通的签证有效期为2年,续签模式一般为2+3+3。续签时,申请人薪酬福利条件须达到市场水平,平均月收入达到2万多港币以上较合理。优才计划首次获批3年签证,后续两次续签分别为3年和2年,续签时需要满足香港通常性居住要求。

多位以高才和优才身份加入香港保险的代理人告诉界面新闻,入行的契机是为了续签证。

某科技公司营销经理大婷向界面新闻表示,因为自己已经有了家庭,短期内也没有拖家带口搬到香港住的打算,因此诉求便是可以有一份相对灵活又可以达到续签要求的工作。香港的金融业优势明显,而保险又是其中是最能满足她要求的选择。



进入香港保险业后,是否真的能一年收入200万?

在香港保险业从业十年的团队长李希向界面新闻表示,优才和高才群体在保险业绩上两极分化比较严重,有一些可以快速上手,几个月实现MDRT(首年保费约150万港币)、COT(首年保费约450万港币),但也有一些一直开不了单,渐渐被行业淘汰。

据李希观察,高才群体中拿A类、B类和C类签证的人在保险业的表现也有不同。“A类签证的人是最容易出单的,因为他们一般是行业高管,周围的人脉正是保险的目标客群。我的团队有A类高才两个月就达到COT的例子。”

“B类的表现变动比较多,有些人能看到保险工作的未来和性价比,同时想要续签的渴望非常强烈,这种人是比较容易在保险业做好。但也有一些人不想放弃国内的工作,保险事业可有可无,但以现在香港保险业的内卷程度,兼职状态是比较难做出成绩的。C类都是刚毕业的学生,普遍起步比较困难。”李希告诉界面新闻。

总体而言,李希认为,高才和优才群体是香港保险业一股优质的新鲜力量,“他们的自律程度、社交能力和认知水平都比较好,比之iang群体(港校毕业的内地学生)在行业里更如鱼得水。”


首年保费即佣金?



对于郎咸平所说的首年保费即佣金,“第一年的保费支票开给他的时候,这个钱是不用进公司的账的,他直接拿走拿回家了”,被不少从业者否认。

在内地和香港均有过保险销售经验的陈慧告诉界面新闻,香港保险经纪渠道和代理人渠道的佣金有所差异,经纪渠道会高一些。而代理人渠道,保险佣金也因产品缴费年限和结构不同,区别很大。如趸交产品的佣金为保费的3%-5%,长年期的产品佣金会高于趸交。“但认为销售拿走了客户的保费肯定是误读,任何企业都需要支付销售渠道建设、内勤、后期服务的成本。”

陈慧告诉界面新闻,在内地“报行合一”之前,两地的佣金水平是差不多的,不过“报行合一”之后,香港的佣金相较于内地高不少。“再加上内地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一直下调,香港产品却能达到6%以上,这也是为什么近两年内地不少代理人转去做香港保险。”

至于郎咸平所说香港保险前几年一分钱都拿不到的情况,北京联合大学金融系教师杨泽云告诉界面新闻,不论是香港保险,还是内地保险,都有前期现金价值高的,也都有现金价值低的。

杨泽云认为,随着保险的发展,养老保险、年金保险、终身寿险、两全保险等具有较强的储蓄属性,甚至因此具有较强的投资属性,但是这是以牺牲流动性为代价的。既要安全性,又要收益性,还要流动性,这是悖论,是不现实的。

另外,香港保监局也于今年启动对中介人酬劳结构的改革。

保监局执行董事(长期业务) 吕愈国表示,目前中介人的佣金是前置式,即中介人在客户投保首年已收取大量佣金,这对客户并非公平,保监局认为应设下首年佣金上限,上限安排目前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已落实。

推荐阅读